林琴蛙

lini   Chou
   

  18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[云南江城(7雄、1雌及蝌蚪),绿春(3雄、2雌)标本]描述。
成体:雄蛙体长54mm,雌蛙体长60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83。头长大于头宽;吻端圆,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;鼻孔突出,位于吻棱下方;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颊部凹人;在上颌边缘从吻端经鼻孔、眼和鼓膜下方至肩部有-条平直的纵形颌棱,其后端中断而形成颌腺(又称联合后腺);眼间略凸;上眼睑宽小于眼间距,鼻间距为眼间距的1.3倍;眼径为眼间距的1.2倍;鼓膜清晰,近圆形,长径约为眼径的75%;鼓膜至眼的距离约为鼓膜的长径;无颞褶;犁骨齿两团,呈卵圆形,前方岔开,左、右之间距几乎等于-个齿列的长度;内鼻孔大,卵圆形,与犁骨齿的间距几乎等于齿列的长度;舌大,心形,长大于宽,后1/10处具缺刻。
前臂中度粗,上臂上面有两条细棱,略延伸至前臂;前臂及手长为体长的44%;指间无蹼,较细长;第三指长为体长的15%,指端略膨大成吸盘,均有腹侧沟,将指分成背腹面;指侧具缘膜,第二指和第三指内侧缘膜略显,宽于外侧缘膜;指长顺序为3、4、1、2;关节下瘤大而突出,圆形;掌突3个,内掌突卵圆形;外掌突椭圆形,其长度为掌部的54%。
后肢较细长,左、右跟部重叠部位达胫长的1/3;股部长为体长的51%,胫长约为体长的58%,跗部长为体长的29%,跗足长为体长59%;趾较细长,第四趾长为体长的37%;趾端略膨大,均具腹侧沟;趾侧具缘膜,第五趾外侧缘膜清晰;趾长顺序为4、3、5、2、1;趾间约1/3蹼或略超过,第三、第四趾和第四、第五趾间蹼的凹陷位于第二关节连线上;内蹠突椭圆形,长为宽的2倍;外蹠突小而圆;关节下瘤大、突出、卵圆或椭圆形;有跗褶。
体背面皮肤光滑,后半部具分散的细刺疣;背侧褶清晰,从眼后至胯部;体侧大疣粒分散,背侧褶外侧的疣较小;前肢基部后方腺体近似三角形,光滑而扁平;四肢背面有不规则的纵行肤褶,由小疣形成;头体和四肢腹部光滑;股部后面中段具粗缢纹;肛
周围皮肤很粗糙;股后上面光滑。
生活时体背面多为灰褐色,背脊纹浅黄褐色;体侧和后肢背面基色为浅灰褐色;股、胫部具深色横纹,多为4条;臂侧面黄褐色;上颌缘银白色;体侧腋后半透明。
液浸标本体背面黑褐色,具灰色脊纹,近背侧褶淡褐色;眼睑上散有黑斑点;上颌棱白色;背侧褶上面淡褐色,下面深褐色;颊部黑褐色;颞部黑褐色,始自眼后达颌腺上方;鼓膜浅黄色;体侧有分散大斑,近背侧褶处的密集,近腹部的稀疏;腋后腺浅褐色;股后方淡褐色,散有黑褐色斑点;头体和四肢腹面浅灰黄色;咽、胸部浅灰色。上臂前侧面有-对平行的斜行黑条纹,前面的-条宽,边缘具白线,后-条细,且延伸至前臂上部;臂后面具大的黑色斑,大多数相连成条纹或碎斑。股、胫和跗部具黑横纹,并镶淡褐色边;足腹面淡褐色,蹼上散有黑色细斑点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林琴蛙与弹琴蛙Hylarana(Nidirana)adenopleura极相似;指、趾端均有腹侧沟,肩部有扁平腺体。但本种第二、第三指仅内侧缘膜略明显,宽于外侧缘膜;趾间蹼约1/3或略超过;鸣声“goo-goo-…”.由5-7声组成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林琴蛙生活于海拔1400-1650m的地区,常栖息于稻田、沼泽和池塘。在云南江城县,雄蛙在近水塘岸边水面上呜叫,呜叫声“goo-goo-”,由5-7声组成,水下面长有茂密的植物。1997年7月21日在江城和绿春采到的3个雌蛙(体长分别为58.9mm、60.1mm和60.9mm),卵已进入输卵管,卵径1.7-1.8mm。蝌蚪底栖,静水型,栖于近岸边水较深处。在江城地区与本种同域繁殖的有红蹼树蛙Rhacophorus rhodopus、锯腿水树蛙Aquixalus odontotarsus,背条跳树蛙Chirixalus doriae、侧条跳树蛙C.vittatus、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和粗皮姬蛙M.butleri。

海拔范围

林琴蛙生活于海拔1400-1650m的地区,常栖息于稻田、沼泽和池塘。

国内分布